男女主角分别是江予李慎的其他类型小说《陛下今日,可还记得我江予李慎小说》,由网络作家“00尘漠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,亦未遣迎官,只一人立于御阶。她卸下帝袍,换了一身素白衣裳,外罩深红披风,发挽青丝。那是她第一次入宫觐见时的打扮,也是我第一次见她时的模样。那时她穿着墨红战袍,自边境归来,气息未敛,眉眼锋锐。而我,是跪在殿外为她挡惊马的近侍。她那年问我: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我说:“江予辞。”她笑了:“很好听,记住,我叫萧惊鸿。”……如今,她又唤我名。“江予辞。”她声音很轻,却稳稳落入我心口。我站在她阶下,仿佛隔着万里旧梦。她缓缓走来,赤足踏雪,衣袂飘然。众人未动,无人敢言。她问我:“你还愿意回我身边吗?”我没说话。她垂下眼,声音哑哑的:“不为帝,不为权,不为名分……只为那年你替我挡剑时,我欠你一生。”“那一剑,我从没忘过。”我望着她,那一刻,仿佛那些...
《陛下今日,可还记得我江予李慎小说》精彩片段
,亦未遣迎官,只一人立于御阶。
她卸下帝袍,换了一身素白衣裳,外罩深红披风,发挽青丝。
那是她第一次入宫觐见时的打扮,也是我第一次见她时的模样。
那时她穿着墨红战袍,自边境归来,气息未敛,眉眼锋锐。
而我,是跪在殿外为她挡惊马的近侍。
她那年问我: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
我说:“江予辞。”
她笑了:“很好听,记住,我叫萧惊鸿。”
……如今,她又唤我名。
“江予辞。”
她声音很轻,却稳稳落入我心口。
我站在她阶下,仿佛隔着万里旧梦。
她缓缓走来,赤足踏雪,衣袂飘然。
众人未动,无人敢言。
她问我:“你还愿意回我身边吗?”
我没说话。
她垂下眼,声音哑哑的:“不为帝,不为权,不为名分……只为那年你替我挡剑时,我欠你一生。”
“那一剑,我从没忘过。”
我望着她,那一刻,仿佛那些年所有的苦难,都化作风,吹散在这安静的宫道上。
她再开口:“我一直不敢给你一个身份,怕毁了你,也毁了我自己。”
“可如今我才知道,没有你,连这帝位都空。”
“我怕你恨,怕你走,怕你回头,却见我还站在高处,不敢唤你。”
她眼中泛着红,手却缓缓伸出。
“如今我卸了帝袍,只做惊鸿……江予辞,我是你十年前在北境捡回的小命,也是这天下最舍不得你走的人。”
我闭眼,心头剧震。
那日宫门前她跪着喊我,我终究没回头。
她却用了一年,把自己从九重之上剥到最初,只为我这一次转身。
我轻声道:“若你愿卸下帝袍,我便肯回来。”
她笑了,泪流满面。
她说:“江予辞,我不再是陛下,只是萧惊鸿。”
我说:“好。”
我走上阶,伸手牵住她。
她掌心微凉,却再未抽回。
那一刻,我终于明白,有些错过,不是为了分离,而是为了等她,卸下帝袍,只为我一人低头。
后来的朝野传言,她终未立后,未传子嗣,只于御前设一副双人琴案,常有两人并坐抚弦,不言朝政,只谈江山。
我名未列史册,却在她墓志铭上,留下一句话:“与惊鸿同寝者,江予辞也。”
“臣无恨。”
她一怔。
我继续道:“臣甘愿净身入宫,甘愿做一把写诏的笔,一块踏脚的石,只愿陛下无忧。”
众人皆道我已是净身之人,连礼部的吏员看我时都含着三分鄙夷。
可只有我自己知道,她并未真正下过净身诏令。
只是这等身份,在宫中……已够用了。
空气安静了很久。
她忽然转身:“你可真蠢。”
我笑了:“臣愚钝,若能换陛下一世无虞,倒也值得。”
她猛地回头,似有怒意,似有苦涩。
“江予辞,你知不知道,你不是石,你是火,是刀,是我心口那根钉。”
我一震。
可她已掩袖转身,声音远去:“自明日起,入宣德殿,伴驾听令。”
……宣德殿是她批阅奏章的地方,也是她政令初出之所。
次日我便随宣使前往,一入殿便见她坐于高案之后,冷声道:“迟五分。”
我伏身请罪,她未再追究,只指着案上一叠折子:“抄三遍,留中用。”
我看了眼那折子,竟是关于边军调令。
她已在筹谋外战。
当年我为她挡过敌军箭雨,如今她却要我守在她身后,听命如奴。
但我认命。
她信我不叛,才将我置于近前。
我自知,不过是她养着的鹰,剪了翅膀也要展姿。
夜深人静,我独自留在殿中誊录,她未走远,坐在几案前似在思索政务。
我忽然问:“陛下是否安好?”
她没回头,只轻轻应了一声:“嗯。”
我便不再多言。
灯影摇曳,她背影安静而挺拔,像多年前我初见她那样。
我知道,她终于……肯让我再留在她的身边了。
4 她醉酒喊他“阿辞”,他未回头这一日,是陛下生辰。
宫中张灯结彩,万寿殿香火鼎盛,三省六部轮番献礼,百官称颂不绝。
可她神情冷淡,未着盛装,只披一件深蓝暗纹朝袍,眉心未点朱砂,连耳饰也未换。
她坐在主位,宛若孤峰雪岭,冷到极致,却也冷得摄人心魂。
她冷,并非真喜静,而是不喜这些假意祝寿的喧嚣。
她昔日带兵北境,惯于风雪与沙场直言,那些只会奉承的文臣,本就难入她眼。
可今日这冷,似也藏着别的意思。
我立于她身后右方,执笔记录寿贺。
我的任务是“记”她一切所言所授,但我比谁都明白,她今日不愿留下只言片语。
有人送来西域夜明珠
,她未看。
有人献上鹤龄丹,她亦未动。
直至一位北疆旧将跪地进前,献上三尺寒铁。
“陛下昔日镇守北境,曾言此铁未铸刀,边疆难靖。
今愿以此铁为引,铸一柄靖北之剑,赠陛下镇国。”
她盯着那根寒铁许久,终于开口:“准。”
她语气极轻,却在场中掀起一丝风波。
我垂眼,将“靖北”二字写入史册。
那是我们并肩十年的地方,也是我们失去彼此的地方。
她今日之冷,不为权,不为礼,只因心中那一处空位——从未补全。
她登基三年,未设后宫,群臣多次进谏,她皆驳回。
她说自己无心情爱。
可我知,她有过那份心,早年给过我,只是后来,她亲手将我从心上剜去,连同自己的柔软,一起封死。
那天她眼中有光,那光叫做“北境”。
可今日,她眼中无光,那光叫做“江予辞”。
……午后,她忽命我陪饮。
宣德殿设小宴,无他人。
她着便服,卸冠冕,仅用一根墨玉簪松挽发髻。
她坐在朱漆木案后,执酒自酌,不言不语。
我奉陪小坐,手中持盏,却未饮。
她忽然问我:“你还记得初见时,我穿什么颜色?”
我回:“墨红。”
她笑了,低声道:“你也不算太蠢。”
我低头饮酒,不敢接话。
她今日之冷,终于在酒后崩塌出一点裂痕。
灯火昏黄,她却执意一杯接一杯。
“你知我为何三年前……那样处置你吗?”
她忽然问。
我一震。
她眼神迷离地盯着我,像是醉了,也像是在等待某种迟到三年的回答。
我低声道:“臣,不敢问。”
她叹息一声,轻声笑了。
“你这人,什么都敢做,偏就不敢问我一句。”
我喉头发涩。
“那日你替我挡剑时,我以为你会死。”
她缓缓道,“你若死了,我便能名正言顺地大开杀戒,将那些人全送去陪葬。”
“可你没死。”
“我不能再杀。”
“我若杀,百官弹劾,我登基之位岌岌可危。”
“你若死了,江予辞,我能恨一辈子,心就不会乱了。”
我一动不动地听着,掌中冷酒仿佛灌入骨髓。
“可你偏偏活了。”
她看着我,眼神终于破碎,“活得血肉模糊,却还护着我。”
她饮下一盏,眸中微红。
“我若承认你无罪,就等于承认我识人不明,等于向天下低头。”
“我若认
你回宫,就等于承认我曾动心。”
“你说,我怎敢认?”
我缓缓跪下:“臣不求认,只求留。”
她盯着我,沉默了很久,忽然伸手覆上我肩,低声唤:“阿辞……”我心头一颤。
那是她昔日独唤我之名,从不在人前说。
我喉头哽住,却终是低头:“陛下,酒凉了。”
她身子一晃,我伸手接住。
她伏在我肩上,呢喃:“我登基那日,只想找你喝一杯……”我轻轻抱她回殿,她在我怀中极轻地笑:“你若再晚来一步,我就……嫁别人了……”我抱紧了她。
她心里,是还留着我的。
可我知,我们之间,隔着的,不止是三年、不止是权位……是天下,是众生。
是她咬牙走上那把椅子后,不容退路的孤身一人。
5 她亲手关他入狱,他仍为她挡剑她醒来时,天已微亮。
我早已离开殿中,只留下那盏未温的冷茶。
她未提昨夜之事,也未召我回宣德殿。
我照旧抄写折子、批阅诏稿,在东廊下度过整日。
可那日之后,整个宫中都安静了几分。
她变得更加沉默。
我也学会了更克制的看她。
她不提,我便装作从未听见。
可心中那一声“阿辞”,却日日回响不止。
……第七日夜,边境传来急报。
靖北军主将病危,敌国借机犯边。
她召我入殿,眉眼间尽是沉霜:“命你,随信使护诏入北境。”
我接旨时,无一丝迟疑。
她欲开战,我愿为刃。
她低声道:“此行险恶,你……若能不去,我会让你留。”
我望着她,没有说话。
只是微微一笑:“臣曾誓为陛下之剑,剑,不挑战场。”
她一震,未再言。
……北境三千里,寒风彻骨。
我护诏七昼夜,一路追随先遣军入关口。
初战便遇埋伏。
敌军早知圣旨将至,伏兵万计。
我本不在前线,却在混战中听闻敌将擅用火箭,意在夺营。
那一瞬,我心中浮现的不是军营、不是诏令,而是她。
她若在此,是否也会像三年前那样,亲自披甲断后?
我来不及思考,便冲入战阵,替主将挡下那一箭。
火箭烧至耳边,臂骨俱碎。
可我却听见自己喊出声:“不许退!”
那一瞬,我想起三年前也是如此。
她一人持剑立于冰原尽头,众人皆惧,她却未退半步。
我受伤倒地时,还听见那兵卒惊呼:“此
人怎像是旧日靖北副将?”
我闭眼笑了笑——我本是。
只是后来,被她亲手关进地牢罢了。
……我在军中养伤半月。
伤未愈,便有人登门,名义上是探视,实则试探。
“清言公公昔日是宫中红人,如今落到边地,是否悔意难平?”
我浅笑:“若陛下令我入泥中死,我也必伏地谢恩。”
他眼神一冷,不再言语。
军中传言我为前靖北副将,很快蔓延。
有人尊我,有人忌我。
可军纪严明,且我未夺兵权,众人只能敬而远之。
几日后,大雪封营,补给迟缓。
营地数次被骚扰,士气一度低迷。
我忍痛披甲,于大营中训兵、巡防。
旧将之风,渐渐在夜风中稳下阵脚。
我不曾告诉任何人,我是以“内侍”身份来此。
我知,一旦此事传出,军心难保,必引群嘲。
但她知。
她知我为她舍尊严,为她再踏北境。
那夜,雪势如盖,一名侍从悄悄递来密信。
是她的字迹。
“北境寒烈,务必护身。
勿再为朕挡剑,朕恐再无机会亲口唤你‘阿辞’。”
我盯着那纸良久,直到掌心沁湿。
我轻声道:“可你不是说过,孤王无情?”
……次日黄昏,有细作混入营帐。
我追至营后雪林,拔短刃与其缠斗。
手伤未愈,数招落败,后背中一刀。
可我咬牙反手封喉,一掌将其按入雪地。
我回营时浑身染血。
将军欲封我战功,我却摇头道:“臣本无名,只为圣命而来。”
随后,我缓缓将他扶起:“营中将士,皆非诏令下之弃子。
请将军代我奏陛下——北境可守,不劳御驾。”
那一夜,我独坐于营帐之中,望着那封信,仿佛她便坐在灯火旁,抿唇、凝眉、未语。
三年前,我为她挡过一剑。
三年后,我依然挡下了第二剑。
若她再不回头,我便继续站在风雪中,护她江山不倒。
6 她问“你恨我吗”,他答“早恨尽了”我归京那日,宫门前落雪未融。
她未设仪仗,未遣迎使。
只是默许我,负伤踏进这座三年前将我逐出的城。
我拄杖而行,一步步走过宣德门下,那些我曾匍匐、跪拜、被捆缚拖行的地方。
无人言语,连风都沉默。
我只听见心跳,一声声,和那日她登基时一样。
我未着内侍衣袍,只穿素灰旧裳,沿宫墙绕入偏殿。
途经者纷纷避让
最新评论